【核心觀點】
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需要注重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深度融合發展;采取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結合的方式,因地制宜地多發展一些新能源“產消者”應用場景;保持一定的新能源供應冗余度,加快推進儲能的規?;?、市場化發展。
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、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呂建中
中國經濟時報:在能源轉型上,為何把能源安全放在首位?如何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?
呂建中:能源問題的核心安全是安全保障,特別是在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、加快規劃新型能源體系的過程中,更要突出強調把能源安全放在首位,切實做到能源供應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;堅持“先立后破、以立為先”,依靠科技創新和市場化改革,有序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,引領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。為此,需要把握好以下三個著力點。
第一,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需要注重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深度融合發展。
在工業化、城鎮化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,我國能源消費需求將難以避免地繼續增長,供給安全仍是能源安全的最大隱患。在今后一個時期內,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主體地位不會改變,可再生能源難以形成對化石能源的大規模安全替代。因此,需要圍繞穩住化石能源生產和保底供應能力,繼續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;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,促進油氣增儲上產等,多措并舉保障主體能源自主供應能力,構建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、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安全供應體系。
目前,中國的火電仍然是電力供應主力軍,占全社會用電量超過70%。未來一個時期,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,煤電將是系統靈活性和發電量的第一大支撐電源,是保障電網穩定運行的“壓艙石”。同時,必須做好煤炭與可再生能源的優化組合。近年來,我國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了一批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、光電基地,通過對周邊區域內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煤電機組的升級改造,形成支撐保障,借助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,構建以綠色低碳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;加強源、網、荷、儲協同發展,推動風光互補、水火互濟等多能互補,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。中國幾家大型發電集團,正著力建設“煤電+風光”多能互補基地,通過對現有煤電機組進行清潔化改造,使煤電轉型為綠電的調峰電站。
第二,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需要采取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結合的方式,因地制宜地多發展一些新能源“產消者”應用場景。
受限于資源和市場的距離,大規模集中發展新能源特別是風光發電項目,必然要面臨遠距離輸運和消納問題,而最好的應用場景便是就地消納。大型傳統能源生產企業往往都是能源消耗大戶,立足于“開源”與“節流”的需要,可以鼓勵大型傳統能源企業發展以自用能替代為主的新能源項目,形成廣泛的新能源“產消者”應用場景和運營模式,不僅有利于傳統能源生產的綠色低碳轉型、解決新能源利用消納,也有利于提高傳統能源的有效供給。
以國內油氣田企業為例,其大多位于華北、東北、西北地區,風光資源豐富,且礦權區內地理空間廣闊,十分有利于布局風光發電項目。通過就地開發利用新能源,油氣田企業在替代自用油氣、實現增供的同時,還可降低自身用電成本以擴大增產措施和規模開發非常規資源。另外,礦權區內的井筒、鹽穴等可助力建立“大儲能”系統,包括建立大規模氫能管網系統,支撐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和氫能產業鏈建設等。
需要強調一點,鼓勵油氣勘探開發企業發展新能源業務,不是要簡單地替代油氣主營業務,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油氣主營業務。我國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,油氣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被忽視。
第三,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需要保持一定的新能源供應冗余度,加快推進儲能的規?;?、市場化發展。
保供與消納之間既是統一的,又是矛盾的。從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講,新能源的建設能力越快越多越好,所謂“多多益善”。但是快了多了就容易帶來過剩,出現“棄風棄光棄電”問題。這里不僅有并網技術問題,也有發電項目與電網之間“先有雞還是先有蛋”的關系問題。無論是“電網等項目”還是“項目等電網”,都會出現結構性滯后或錯配。在新能源滲透率較高的情況下,合理棄電是經濟且必要的。利用率或消納率管控目標將影響可接納的新能源發展規模、系統靈活資源需求和電力供應成本,設定過高利用率的消納目標既不經濟,也將限制新能源發展規模。
眾所周知,儲能環節是新能源發展和能源轉型的最大掣肘,而新型儲能技術的突破需要規?;?、市場化的支持條件,而市場化水平低的本質原因在于全國新能源消納率達到97%-98%,獨立儲能可利用的空間有限。儲能市場非常廣闊,新型儲能發展應鼓勵多種技術路線。新型儲能也需要系統集成技術,無論是可再生能源并網、分布式發電、智能微網,還是電動汽車換電站系統等場景,都需要系統集成技術的賦能??偠灾?,我們要給儲能技術進步留出時間、給市場化推廣留出空間,防止“運動式”“一刀切”及盲目跟風。
來源:中國經濟時報
評論